完美体育官方app下载有色金属:继续维持高位运行 龙头股评级

2023-12-08 阅读次数:

  支持有色金属价格维持高位的原因:全球经济增速虽缓仍高;占全球金属需求增长50%以上的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矿石供应虽有所缓解但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的增长。

  全球有色金属资源经过上百年的大规模开采后,目前正面临着人口巨大的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进军,未来将愈来愈难以满足全球的巨大需求,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明显,金属价格的长期趋势向上。

  从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分析,利润将继续向上游资源和下游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领域转移,而中间的冶炼和初加工只能赚取较低的加工费。从战略的眼光看,在目前国内公司深加工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只有拥有较多资源储量的公司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也才能从金属价格的上涨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我们坚持认为,此轮牛市周期会远远超过大家的预期,铅锌镍等金属的极底库存以及07年仍然存在的供应缺口预示着价格会继续走高。尽管铜等个别金属短期内库存上升,未来供应紧张状况有望减缓,但在低水平的库存情况下任何供用面的意外都会促使价格反弹。因此,我们认为07年有色板块上半年仍然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07年有色板块的投资机会在以下三个方面:产品价格上涨且具资源优势的公司具备有较好投资机会,如中金岭南、宏达股份、弛宏锌锗;氧化铝价格大幅下跌短期内带来电解铝公司的投资机会,关注焦作万方、云铝股份、包头铝业等;一些现有业绩较差但有资产注入特别是有矿山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将有实质性的提升,重点推荐中钨高新、株冶火炬、贵研铂业、南山铝业。

  2006年5月,基本金属价格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随后由于升息忧虑与经济放缓的担忧而回落。到六月中旬,价格从高点下降了15-20%。从高点回落以后,下半年金属的表现出现了较大分化,铜、铝表现相对较弱,锌、铅、镍价却创出了新高。

  尽管经过此轮商品大牛市有色金属价格已处于高位,且国际投资基金参与较深,但决定价格的最根本因素还是基本面的供需状况。

  在此轮金属价格的上涨过程中,全球库存是在不断下降的,目前多数品种的库存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有些品种如镍、锌、铅、锡等的库存量只能满足全球几周所需,随时都有供应中断的危险。

  我们认为,2007年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暴跌的几率较小,但各品种间将出现分化,镍、锌、铅以及黄金将继续挑战06年高点,铜、铝、锡表现偏弱。另外,钨价仍维持高位运行。

  2.1助推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主因――全球经济增速虽缓仍高分析未来金属价格的走势,首先要找到本轮牛市价格上涨的主因。我们认为导致02年以来金属价格高涨的主因是世界需求,尤其是来自新兴市场(以中国为代表)的需求迅速增加,并超过了供应的扩张。例如,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全球铝的消费年均增长7.6%,而在前一个10年里,消费年增长率只有3.8%。就行业特性而言,由于从矿山投资到投产的时间较长,因此,一旦出现需求意外上升,金属价格就会大幅度上涨。

  IMF判断07年全球经济将有所放慢,增速由2006年的5.1%下降至4.9%,但该增速仍然是近二十多年来的较高水平。新兴市场国家是增长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经济体则面临着通膨上升和经济放缓的双重压力。

  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有所放缓,但新兴市场的繁荣并没有受到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减速的影响。被誉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的增长势头仍然不错,尤其是中国,领先指标显示经济高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这一定程度抵消了发达国家经济减速给全球总体需求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金属消费稳固增长。

  历史上看,金属价格和经济增长有着较好的相关性(见图4)。如果四季度至明年经济减速的假设成立,那么金属价格可能也会有所回落,但考虑到经济大幅减速的可能性不大,以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对金属消费的贡献,所以我们认为金属价格将维持高位。

  2.2中国因素仍是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主导力量过去四年里,中国约占世界主要金属(铝、铜和钢)净消费增长的50%。鉴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及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将继续在金属市场上起主要推动作用。虽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也高速增长,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有利于基本金属价格,但由于基数较低,对价格的影响程度远远弱于中国。因此,只要中国经济不不出现大的回落,全球对基本金属的需求仍将保持旺盛。

  2.3不同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分化将加剧尽管2007年有色金属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但具体到不同品种,其价格走势出现分化将难以避免,06年四季度的价格走势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